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群人,与普通人相比,他们成长的道路上充满了艰辛,甚至输在了起跑线上,他们的人生时刻都充满挑战。但是他们却坚强勇敢地面对一切,用自己有限的力量去创造价值。残疾,仅仅是他们身体上的不足,不能代表能力与智力上的缺陷,更不能成为受到歧视的理由。残疾人作为社会的一份子,同样希望享有各种权利,尽可能地履行义务。
家住铜山区大彭镇郝寨村的孙振明自幼患小儿麻痹症,双腿重度残疾,行走不便。不过,天性开朗的他并没有被生活带来的磨难所打败,中学毕业后,他便学起了家电维修,1991年,他在村里开了一家修理家电的铺子,也正是因为自己的店铺,他结识了现在的妻子。
孙振明坚韧、自强、好学、上进的品质,深深打动了年仅18岁的董百繁,她不顾家人的强烈反对,和孙振明举行了婚礼。婚后不久,他们有了一个可爱的儿子。然而,命运并没有一直眷顾他,儿子九岁的时候,在一次意外中离开了人世,这个打击,对本身就身患有残疾的孙振明来说,简直就是晴天霹雳。
后来,还是葫芦里的神话故事唤起了孙振明生存的勇气。从此孙振明喜欢上了种葫芦,因为在很多神话和故事里,葫芦常与神仙和英雄相伴,被认为是可以带来福禄、驱魔辟邪的灵物和保宅护家的吉器,孙振明喜欢葫芦的吉祥寓意。缘何触及葫芦艺术时,孙振明十分感慨地谈到:“从八九年修家电,到零六年卖家电,到九七年左右我当时种一部分葫芦是留玩的,我们残联领导到这儿来看种葫芦也比较不错,才好,指点一上路做成工艺品出售。” 听了残联工作人员的建议,孙振明心动了,是啊,为什么不把这份美好分享给更多的人呢?但是既然是工艺品,那么对美术的要求是极高的,对孙振明来说最困难的就是没有美术功底,在别人看来很简单,但是他画起来,就很困难。正当孙振明举步维艰的时候,区残联的工作人员又为他带来了福音。孙振明说:“本身自己在这方面画画不行,没有一定的功底,我们残联的引领下,给介绍了一些工艺大师给辅导,跟他们学这方面的知识”。
自此,孙振明几乎每天都要画几个小时的葫芦画,尽兴的时候会忘记时间,常常会画到深夜。他把所有的葫芦都当成自己的孩子,捧在手心里精心地描绘,烙铁拿在手里,极致精细的烙烫。慢慢地,孙振明的葫芦画越做越好,逐渐受到大家的欢迎。
送给亲戚朋友的葫芦和卖出去的葫芦大多是些品相好的,而一些奇形怪状的葫芦在刚开始的时候,并不被大家喜欢。起初,孙振明打算把这些葫芦作为淘汰品扔掉,后来觉得可惜,于是就慢慢琢磨,慢慢研究。
这些异形葫芦或大或小、形态各异,心灵手巧、爱钻研的孙振明就根据每个葫芦的特征,选取独特的作画风格,孙振明的这份别出心裁,给这些原本品相不好的葫芦赋予了别样的生命和色彩。
沉浸在葫芦里的大千世界,孙振明慢慢从伤痛中走了出来,笑容又回到了他的脸上。他的葫芦也成了远近闻名的工艺品,来订货的人络绎不绝,孙振明说:“现在发展到好多人到我这里来看样订货,现在指明要手工做的画”。
今年8月中旬,孙振明的葫芦艺术被江苏省残联选中,代表内地参加由中国残联与澳门特别行政区社工局联合举办的文化交流活动。同年11月中旬,孙振明所创办的“徐州市佳瑶工艺品有限公司”被省残联命名为“江苏省残疾人文化创业基地”。
残联工作人员的鼓励、帮助,家人、朋友的认可,让孙振明感到很欣慰。为了帮助村里其他的残疾人就业,孙振明和妻子一起又开了一家服装加工厂,在孙振明家里,形成了一个残疾人创业的小团体。
孙振明说:“13年残联组织服装培训,我送一部分工人参加了培训,现在已经有二十多人培训合格,在我厂做服装”。
服装厂的残疾工人都是孙振明夫妻俩在村里‘请’来的,残疾人大都有自闭心理,平日里足不出户,深怕被人歧视,不愿出门,也不相信有这种好事。一开始村民们见他俩上门都不愿意搭理,甚至有的还把他们夫妻二人往外赶。后来老孙拿自己当例子,他理解大家的疾苦,力劝他们不等不靠,在厂里能挣一点,多多少少总比闷在家里强。
|